海南
盐业
盐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东西,广义的盐是指金属离子、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狭义的盐就是我们每天都要吃的食盐,也就是氯化钠。
▲显微镜下的食盐晶体,钠是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丢进水里都能发生反应,氯干脆就是有毒的气体,这两种单质状态下对人有害的元素竟然能合成人体必需的化合物,不能不说是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食盐只是一种调味品,其存在的意义在于使菜肴更加美味——假如菜中无盐,肯定会让人食欲大减。不过嗜咸的习惯并不只是贪图美味这么简单,和人类其他的许多本能一样,喜盐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对盐没兴趣的人都被淘汰了。要说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盐是维持生命的必须品,维持肌肉反应(包括心肌)、消化道运动、神经信号传递、调控与血压有关的荷尔蒙分泌等机能,都离不开盐中的钠离子。如果缺盐,轻则食欲不振,四肢无力,重则肌肉痉挛、视力模糊,甚至连心跳都成问题。在古代欧洲,荷兰、瑞典等国就有以在一段时间内禁止吃盐来处罚罪犯的法律。
▲动物对盐的渴望并不比对食物来得差,大象会走进有盐石的洞穴找盐,山羊会不惧艰险攀上几乎笔直的大坝舔食结晶的盐,猴子相互“捉虱子”其实也是在寻找可以“回收利用”的盐粒,远古人类“茹毛饮血”中的“饮血”也有补充盐的功用(野外生存用的着)
人类排泄会损失盐分,需要经常从外界补充,是除了空气,水和粮食之外,维持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远古时代的人类没有今天的食盐可用,只能通过食物来间接获取盐分,但在没有农业之前,获取食物得靠风险较高的狩猎,或不一定总是有收获的采集,因此来源非常不稳定,就算食物够吃,也不一定能补充到足够的盐,这也是早期人类生存艰难,寿命短的一个原因。反过来,如果能获得稳定的食盐供应,人类的生存繁衍就会更加有保证,也就更容易进步。事实上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中游地区的一个原因就是盐——山西运城的河东盐池周围50-200公里的范围内,发现过十余处远古人类活动的遗迹,正是充足的食盐资源把原始部落慢慢吸引到产盐地附近,从而形成了最初的文明。
▲至今仍可开采的河东盐池,也称“中国死海”,此处日
照充足,蒸发量高,自然风速大,仅凭天然条件就能
采盐,是古代重要的经济和战略资源
甚至最早的大规模战争也是由于盐,上古时代黄帝与蚩尤、炎帝之间的战争就是为了争夺当时的“战略资源”河东盐池的控制权而爆发的。此战号称“中华第一战”,获胜的黄帝兼并了炎帝和蚩尤部落,对周边部落不仅有人数上的优势,还因为拥有盐池而占据了经济和战略上的主动,形成了华夏民族的基础。在后来的时光中,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春秋五霸中的晋国就是由于拥有河东盐池而收入丰厚,得以称雄数百年,甚至连周王室的食盐也要长期仰仗晋国的供给。秦楚两国也对巴东地区的盐泉进行过反复争夺,每方出动的兵力都在十万人的规模,获胜后都会展开“食盐禁运”来打击对手,而失败的一方又会集结兵马反击,最终失利的楚国不仅是生存上遇到了困难,经济损失也很大,亡国成为必然。
▲这就是晋国的“戎生编钟”,卖盐换铜这种事要记载在当时
非常贵重、不易制作的青铜编钟上,可见当时对盐和铜的重
视程度,好比今天用铀矿换了洲际导弹一样
为什么要争夺产盐地呢?在维持人类生存的必需物质中,空气哪里都有,水容易找到,粮食也可以自己种,但唯独食盐很难通过“自力更生”来解决(天上不会掉盐,土里也熬不出盐,盐碱地倒是有盐,但又种不了粮食),在远离产盐区的地方,就必须要通过贸易来获得食盐,这就产生了盐商这个行业,以及通过食盐贸易产生的巨额利润。在春秋时期的文物“戎生编钟”和“晋姜鼎”上,有这样的铭文:“遣卤积与取金繁汤”和“嘉遣我锡卤积千辆”,记载了一次发生在晋昭侯六年,晋国派遣车队运载食盐到“繁汤”(今河南新蔡以北地区)交换铜料的贸易,规模达“一千辆车”,可见食盐贸易带来的利润之大。既是生存必须,又有可观的经济收益,产盐地自然会成为各方奋力争夺的对象之一。
▲海盐场的晒盐法沿用至今,向取之不尽的大海要盐,
无需燃料,成本低,春秋时期的齐国因此而富
食盐贸易并不只是单纯地把盐贩卖到各地,让大家都有盐吃这么简单,实际上盐还间接催生了更多的贸易活动——有了盐,容易腐烂的肉(鱼)类和牛奶,就可以制成腌肉、咸鱼和奶酪,从而能够远途贸易,相当于今天物流的“冷链运输”,就能创造出更多的商业价值。对于海边的渔民来讲,有充足的盐,就可以把鱼获用盐来进行防腐处理,进而能够远洋捕捞,倘若没有盐,就只能在近海转悠,收获自然是少得多了。因此在古代,拥有充足的盐资源就象今天有了石油外带油料加工厂一样,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威尼斯、吕讷堡和萨尔茨堡等欧洲城市,皆是因为食盐贸易而兴盛,江苏盐城和扬州,四川自贡等地也是因盐而富的中国城市。
▲描绘古代盐业生产和运输的绘画,古代盐业的利润丰厚,无论哪一朝的统治者都要想方设法从中取利
但是对于统治者来讲,还得考虑如何把经济效益收上来这个问题,这不光是要满足奢侈的皇家生活,也是维护统治运行和为战争提供军费的必需。比较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不许民间经营,由国家直接垄断食盐贸易。春秋时期的齐国就是这么干的,齐桓公时期的大管家管仲的“官山海”(山海就是铁和盐,铁矿石产自山区,盐产自大海)政策使齐国通过经营食盐收获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齐国就此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而且还是当时仅有的可以通过打经济战来征服对手的国家(可参见衡山之谋、阴里之谋和菁茅之谋,打经济战的前提是要有钱)。
▲汉昭帝时期为了讨论盐铁专营的利弊还专门召开了“盐铁会议”,会议内容被桓宽记载于《盐铁论》一书中
有了齐国的榜样,后世力图“富国强兵”者无不效仿。汉武帝为了筹措打击匈奴的巨额军费,也向管仲学习,实行了盐铁酒的国家专卖制度,也就是对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进行国家垄断经营,还设置专门的铁官和盐官,对于破坏国家专营的处罚也很重——“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也就是胆敢私自贩盐制铁者,左脚趾会被砍掉……够狠。专营的好处是收益大,相当于百分之百的利润都归了政府,在短期内就能收集到巨量经费,但同时也剥夺了普通平民的财路,有饮鸩止渴之嫌。所以在汉武帝之后的昭帝时期,就放松了铁和酒的管制,但仍然保留了盐的“国营”地位——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酒可以不喝,铁可以少用,唯独盐每天必吃,因此经营盐的收益也最有保证,所以朝廷不愿意放弃——“抓大放小”也是古已有之。
经过了西汉末年的动乱后,得到教训的东汉统治者放松了对盐的管制,改专营为征税。向盐商征税这一招堪称高明——盐商被收税后自然会把税费摊入成本,提高价格,转嫁到消费者头上,结果相当于每个人都通过向盐商买盐交了税,对于技术手段落后的古代国家来讲,这比直接向每个人征税的成本低很多,因此这种办法也一直被各朝代的统治者沿用,成为一套成熟的政策,但在某些紧要时刻,还是会采取直接官营的办法来应急。
▲私盐贩具有冒险家的特质,几乎是天生的叛逆者,但由于其逐利的商人本性,往往没有长远的政治眼光,因此没有笑到最后的例子
不管哪种方式,都要被政府抽走利润,而对于商人来讲,如果不承担这个成本,那就可赚得高达十倍之利。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铤而走险,与政府斗智斗勇的私盐贩子代代不绝。对于政府来讲,如果任由私盐泛滥,国家的收益就没法保证了,因此对贩私盐的刑罚很重,历来都是属于要杀头的大罪——五代时期私贩一斤盐即可处死,最宽松的宋代也不过把标准提高到十斤,打击力度堪比今天对贩毒的处罚。
但历史有时很有趣,如此严苛的刑罚就象一个大过滤器,筛选出了那些最具冒险精神的反叛者——这些人敢顶着杀头大罪,冒着生命危险,忍受着官家打击去追求利益,本身就胆量不小,另一方面,他们要走南闯北,与黑白两道打交道,信息来源广,社会经验多,为了对抗官府还得把自己武装起来,“多结群党,并持兵杖劫盗及贩卖私盐”,比起老实巴交的农民和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来,简直就绝佳的造反候选人。私盐贩出身的王仙芝和黄巢(就是写“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那位)搞垮了大唐王朝,同为私盐贩的王建、钱镠等人则通过参与镇压黄巢而发展壮大,成了割据一方的诸侯。在混乱的元末,最终建立明朝的朱元璋,其经费大多是私盐贩子提供的,他的主要对手张士诚、方国珍等也是私盐贩出身。
▲清代的盐票
不过纵观中国历史,食盐贸易以及盐税为维护古代中国各王朝的统一提供了强大的财政支持,唐朝强盛的一个原因就是盐税够用(最多时占政府收入的一半),经费充足,除了能给军队提供足够的军费外,还有打造精良兵器的财力,这样的一个国家如何能不强大呢?可以这样讲,上至两汉,下到明清,盐税都是保证中华民族不至于散架的重要手段,虽然历代都难免的腐败也会造成人民为盐税所累,被逼造反者也不在少数,但总体上看是功大于过,是维持中国完整和统一的重要原因。
在小国林立的西方世界,盐虽然不像在中国那样具有“战略意义”,但同样也是一项重要且珍贵的物资,这可以从《圣经》中经常用盐来比喻忠贞和忠诚(the salt of the earth就是指“高尚的人”),以及西方语言中大量与盐有关的习语中显示出来——在古罗马时期,盐曾作为军饷发给士兵,直接成了硬通货,而表现优秀则被称为“值了那些盐”;salary一词也是源于拉丁文“salārium”,意思是发给士兵用来买盐的钱。据说罗马打败伽太基后,在土地里撒盐使之成为不毛之地而难以复兴,是盐少有的“武器级”用法(也有一个说法是没撒,因为盐太贵用不起这么多)。
在斯拉夫民族的传统中,一直有用面包和盐来迎客的传统,也是因为盐在古代是非常珍贵的东西,拿来招待客人会显得很有面子,这也成为东欧一些国家的国际礼节。在盐的经营方面,西方一样有专营的办法,英国统治印度的一个招数就是“食盐公卖制”,对食盐生产和销售进行严密控制,规定人们只能到指定的食盐专卖店买盐,而且征收重税。这种办法后来直接引发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和“食盐进军”运动,成为印度独立的开端。
▲1862年9月8日,联邦军队的舰船“鱼狗号”破坏了南方联盟位于圣约瑟夫海湾的盐场,自此以后,南方的食盐供给不得不全部依赖有限的进口
在近代,真正以盐为武的当属南北战争,联邦军取胜的一个原因就是北方食盐产量远比南方高(约为南方的5倍多,南方用盐还需要进口),同时还非常注意打击南方的食盐生产。谢尔曼将军在1862年8月这样写道:“盐是不同寻常的违禁品,因为它可以用于肉类的加工处理,没有盐,军队就不能生存下去。”因此在双方来回拉锯的过程中,北军每攻占一地,都要刻意摧毁当地的盐厂,以免被南军再次利用,北方海军也注意攻击和破坏那些设防虚弱的南方海盐场。南方在军备和道义方面不占上风,缺少食盐就是雪上加霜,最终归于失败。
▲日本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犯不仅形成了战略包围之势,还附带有侵占中国食盐产地的阴谋
在艰难的抗战中,盐甚至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日本本土雨量较多,海岸线曲折少滩,用盐还需进口,因此对盐格外重视。抗战爆发后,沿海地区相继沦陷,淮北、山东等产盐区先后被日军占领,河东盐池也被日军破坏,大部产盐区被成为沦陷区或游击区,全国盐源减少80%,盐税收入也就随之大幅减少。日本不仅处心积虑地占领了沿海产盐地,力图以战养战,还有意切断沿海通往内地的盐运通道,试图通过断绝盐供应来扼杀中国的抗战意志,这也就是日本所谓的“盐遮断”。
▲自贡地区有上古时期形成的地下盐湖,产盐也产天然气,两相结合成为抗战中的主要产盐地
但所幸中国地大物博,失去东南部的产盐区,还有四川大后方的盐场可用。四川自贡的盐井已经有2000千年的历史,古代先民们大概不会想到,他们开发的资源成了拯救后人于危难之中的经济支柱。为了应对抗日战争的巨大开销,国民政府先是设法提高川盐产量和税率,后来不得不在1942年实行了食盐专卖制度,当年的盐税收入即占到了全部税收的32%,到了1944年这一比例更是高达60%,其中自贡盐井的贡献占了大头。
▲在鬼子的轰炸之下,四川盐场工人依然在非常简陋的条件下生产,也在非常简陋的条件下运输,撑起了战时经济的半边天,抗战能最终获胜,川盐功不可没
重视食盐的日本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从1939年开始,日军就对自贡和其它大后方产盐区进行过长达两年的专项“盐遮断”轰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盐井的劳工们不惧艰险不畏牺牲,日夜生产,产出盐税支撑抗战。同时,由于缺乏医疗物资,盐也作为原始的消毒手段救治了许多伤病员,白求恩在为伤员动手术时,消毒液就是用盐水制成。抗战8年,四川盐业一直生产不辍,为国统区大量人口提供了充足的食盐保障,上缴的盐税为前线提供了巨额军费开支,自贡盐工们甚至还捐款购买了“盐工号”、“盐船号”两架飞机来支援抗战。
整个抗战期间,自贡盐场累计生产食盐1938900吨,每年上缴的盐税达2700万元(法币),这笔钱可支持27个标准编制的陆军师一年的军饷,或购买碛米14.5亿斤,可供应270万军队一年的军粮,大后方产盐及盐税对于抗战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这也被称为“川盐抗战”。
时至今日,随着生产和运输手段的飞速进步,食盐似乎取之不尽——国内最大的产盐地是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池,据统计,仅这一处可供开采的盐就足够十二亿人口食用四千多年,中国每年的盐产量也达到8000多万吨,其中只有10%是食盐,其他绝大部分用于工业生产,但这已经足够了。在如此巨量的供应之下,盐就成了再常见不过的日用品,对于普通人家来讲,买盐的花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医生还要劝告人们不要吃盐太多以免患上高血压,与近现代之前的时期相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马克·科尔兰斯基在《盐》一书中感慨道:“现在看来,为了盐而打仗非常愚蠢,不过以后的人们看到我们今天为了石油而打仗,也许会有相同的反应。”的确,战争多因资源而起,为盐为粮为石油……,下一次是会不会为了争夺月球?但愿未来的人类能找到一个好办法来共享资源,而不是用战争来解决。
最后普及一个小知识:在俄罗斯,通常用“我们吃了一普特的盐”的谚语来比喻深厚的友情。普特是俄罗斯重量单位,约合16.38千克,按每人每天5克的量计算,大概够两个人吃上4年零100多天,正好与大学本科的就读年限差不多,想到很多小伙伴都在读大学时发展了不少好基友的事实,看来毛子的谚语还真是蛮有道理,不是随口一说的。当然,如果把这句话理解成“两人一次吃了一普特盐”,那就只能说是战斗民族的夸张了——一次就能吃这么多,也不怕咸死,容我来一罐盐压压惊……
参考资料
凤凰网
网易军事
中国国学网
四川经济网
网上自流井--釜溪散人的博客
——————
单位地址:海南省海口市
版权所有:海南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 琼ICP备08000708号-1